更新时间:2025-10-19 04:02:07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刷到一个热门问题,是询问被侵害的女性的感受的。因为有匿名回答的功能,所以在这条提问下面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匿名受害者的真实阐述,有感受、有经历,有身边的人情冷暖,有内心掩盖起来的创伤。但在事发后报案的是少数,成功让罪犯伏法的更少,还有不少人甚至永久地隐藏了这个“秘密”。
于是在这个提问之下,有专业人士的科普,也有义愤填膺的正义网友出谋划策、想提供帮助,但同样也有不经意的指责、不相信的质疑以及不怀好意的言语。
当我翻阅完所有的回答,看着血泪恨悔还原出有关『强奸案』最真实完整的模样,久久不能平复。但后续或许是为了保护匿名的受害人,总之这个问题的热度下降,并不会出现在大众网友眼中。
直到今天我看了《余生有涯》前几集,那一幕幕的文字好似又扑面而来,那些熟悉的细节,在不同被害者经历中留下的伤痕交织在了一个角色的身上——叶思北。
“叶思北”在我眼中,就是那群匿名受害者凝练而成的代号。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希望每个女性以及家中有女性家属的男性,都看一看《余生有涯》。第一次这么希望一部剧所有人都能看看,并不是从娱乐和影视赏析的角度,而是从社会性的角度。因为如果当『强奸案』发生了,再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真相,那就真的太晚了!
为女性角色安排受侵害的情节,在影视剧中并不少见,但往往只是当做了角色的人物背景,或作为推动剧情的砝码,来满足观众心理。
真正聚焦到性侵案本身——要如何将凶手绳之以法?受害人将面临什么?受害人又要如何复健人生?……诸如此类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余生有涯》应该可以说是第一部聚焦在受害人的完整经历而非过程的内地电视剧。
经历与过程,看似相近,实则极远。
目前为止,导演没有用镜头怼着施暴过程中的受害人,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伤害,仅在开头用赤足、蒙眼、被丝袜反缚的双手、掉落的纽扣,四个特写就能让观众理解那是什么场景。
事实上,很多受害者对施暴过程是懵的,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时候会让受害者“失去”太痛苦的记忆。也有很多受害者会主观性地想要忘掉那一幕。
是啊,谁会想要记得那一幕呢?
可一旦当你想要将凶手绳之以法,一旦选择了报案,无一例外,你必须一次一次地回忆那最不堪的回忆。
我看到弹幕里有人说:“就不能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也太难过了”
事实上,现实中的询问场面远没有剧中警官那么温和。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警官在做笔录时不仅会询问细节,还会针对每一个存疑处提出质问,甚至会让当事人感觉到警官并不相信自己、当自己是撒谎诬陷。对受害人而言,做笔录阶段感受到屈辱、愤怒和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二次伤害。可是一旦当受害人选择了诉诸法律,就意味着她踏上了一条满是荆棘之路,只有一次次地体无完肤才有可能走向光明。
而这些就是经历。
强奸案受害者和其他案件有很大的不同,罪名成立的条件很苛刻,而受害人在为自己伸张正义的过程中却会尝尽屈辱。这些经历却很难被大众看到,更不用提成为常识。
或许这部剧可以看作是在为匿名受害者们发声。
我在知乎的问题里看到很多匿名回答提到,因为无知茫然,错过了最好的报案时机,即便自己有勇气面对流言蜚语,仍然没法认定犯罪事实。
第二集里,叶思北也一面隐忍情绪一面在知乎上搜索问题和答案。其实那一刻,她应该已经知道自己错过了最佳报案时机,因为想要证明自己被强奸了,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
第一,发生了性关系,一般需要体液来认定,所以第一时间去做检查留存证据很有必要。
但现实中,不仅有叶思北这样被亲人从医院拉走中断检查的,也有事发后觉得自己很脏先去洗澡、洗衣服、丢衣服的,等情绪冷静下来再想报警,已经失去了生物学上的证据。
当我看到叶思北被妈妈带回家后,换洗一新坐下来吃饭时,我心里就咯噔一声“完了”。
第二,要能证明非自愿,通常需要有反抗,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反抗过程中留的伤痕。
受害者本身受伤,再加之受害者指甲里留了挣扎的残留物(比如施暴人的皮肤组织或居所环境的破坏)。只要没有明显的伤痕,即便是被各种恐吓,因为很难有直接证据,所以很难认定强奸……甚至很容易被倒打一耙,污名化的“仙人跳”、“勾引”、“不检点”往往都是这种情况。
事实上,当我看到叶思北全身没有外伤时,我就猜到罪犯会倒打一耙,剧情果不出所料,也理所应当地进展到了泼脏水。不得不佩服主创们对强奸案细节的把控,真实还原了最重要的信息,呈现在大众面前。
而因为恐吓而屈从的受害人在案发后心理负担是最重的,她们就像是无法给自己找到“借口”和“理由”的懦弱者,哪怕同情的人都会马后炮似地说“你就踢他那啊”……“换我我就咬他”……等等言语,也会让受害者陷入自责,而忘了这本身就不是她们的错。
这些内心的挣扎,除了走剧情时的人物表演外,导演巧妙地设计了「溺水」与「棺材」两个场景。
「溺水」是情绪的泛滥,更是求生意志的溺亡。
很多受害者的生活之所以被毁了,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意志,无论是否能将凶手绳之以法,强奸案对受害者的精神摧残不容小觑。
而「棺材」的意象就更为巧妙。当秦南拉着叶思北去报案时了,她的棺材盖板被推开,一束光照射进来。但当再次被家人阻拦后,棺材盖板被种种砸落,叶思北重新躺回漆黑之中窒息痛苦。
这种窒息的疼痛,如果没有被具象化出来,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因为受害者本身无法表达出来。
就好像当初知乎那个提问里,很多人都把这件事埋进了心底,却也把自己的某部分埋葬起来,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匿名回答来描述自己的痛苦经历,也仅仅是借由这一道缝隙呼吸一口阳光下的空气。
叶思北的「溺水」与「棺材」,是所有女性(甚至一些男性)都可能面对的困境。
为正义必须承受的难堪、旁人的流言蜚语、罪犯的诋毁、社会的压力甚至家人“以爱为名”的息事宁人,都会以海啸般涌来,一同铸成棺椁,封锁痛冤恨悔。
剧情发展到现在,我觉得主创对强奸案的还原把控得很好,它并不是为了收视率而迎合社会热点话题的虚浮之作,甚至可以当做普法特别节目来看,所以我真的很推荐这部剧。
剧情还穿插了叶思北的原生家庭,以及职场霸凌、婚姻情感。这些既与现实热点 有关,也在丰满受害人的形象。
起初两集,叶思北既不是刻板印象中的花枝招展的受害人形象,却又指向另一端的刻板印象——懦弱好说话。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可以发现叶思北也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
受害者有罪论的一种语调就是——因为TA是xxx的人,所以TA才会yyy。言下之意是换了发言者自己就不会遭遇。
但事实上,大多数的受害者就是普通人,甚至大多数的罪犯也都是意想不到的人。熟人作案、相亲/恋爱名义、职场骚扰升级……乃至婚内/前婚姻状态。
如果说,“花枝招展”、“衣着暴漏”、“半夜独自在外”是受害者有罪论的常见论调的话,那另一个极端却是——当一些长相很普通、身材臃肿、看起来就没有性吸引力的女性遭到强暴后没人相信、甚至被取笑。
叶思北在剧中特意塑造成了一个普通女性。既没有很漂亮很出挑也远远说不上难看,性格不强势却也有分寸,就是绝大多数的“我们”的形象。
我想这也是主创刻意为之,不让鲜明的个例抹杀掉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隐匿风险。
受害人之所以是受害人,没有任何理由或者说规律可循,也无关她是否声张了正义。而我还想说一句——
当你凝望幸福时,幸福也会凝望你。
在尊重受害人身份的同时,复健身心健康,从伤害事件中走出来,同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剧中的叶思北在悄然变化,有丈夫的支持,有家人态度的转变,亲朋好友乃至社会关系都在洗牌。而在我看到的真实经历中,受害者的生活也发生了各有不同的改变。
有人看似正常生活却已心如枯槁,有人觉得这辈子完了,但也有人找到了新的生活——剧情似乎很巧合地与最近的崔丽丽事件一样,受害者都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但其实这样的支持在真实事件中也有不少,也有匿名回答中有鼓起勇气再次恋爱时选择告知了经历而收获了好老公的。
如果受害人或亲朋一直把当事人放在受害人的角色,那么她就无法真正往前走继续正常的人生路。
我想,关于心理、情绪和亲密关系的复健,也会是后续剧情将要展开讲述的重点,这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
“不要让那个人渣得逞,所以你要活得好好的。”
当年看到的这句话,也是我想对叶思北说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音乐性的能量场